俗話說,豬糧安天下。農業作為國家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賴以發展的基礎,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本篇我們將從農業行業的發展情況、成長性與盈利性等方面,一起來認識農林牧漁行業。
一、行業介紹
(一)農業乃民之根本
農業行業事關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也是一切產業和部門存在發展的前提。2021年農林牧漁GDP現價為8.7萬億元,占GDP總構成的7.6%。穩定農業基本盤,對于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農業行業也是一個“看天吃飯”的行業。由于從物質資料投入到農產品產出的時間周期較長,天災人禍甚至是氣候異常都有可能對農業生產經營造成巨大影響。例如在養殖業方面,2019年非洲豬瘟使得生豬養殖業遭受重創,大規模撲殺導致成本上行,豬價暴漲;在種植業方面,2020年爆發的臺風“黑格比”、多地爆發的暴雨洪澇災害、低溫冷凍災害等導致農作物大面積受災,經濟損失嚴重。
(二)農業產業鏈的構成:種植與養殖
農業行業按照產品屬性,可分為種植業與養殖業,如蔬果糧油及相關產品可歸于種植業,畜禽蛋奶等農產品則歸于養殖業。1978-2020年,我國農林牧漁行業總產值從1400億元增加到13.8萬億元,行業規模增加近100倍。2020年在農林牧漁中,種植業占比55%、養殖業占31%、漁業占10%、林業占4%,可見,種植業和養殖業為農林牧漁主要生產行業。
種植業處于農業產業鏈的上游環節。作為國家基礎性產業,種植行業整體發展較穩定。隨著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政策不斷推進,行業未來將以提質增效為主基調,同時在今年南美干旱、俄烏沖突等因素影響下,愈加凸顯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政策的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大部分農產品如小麥、玉米等可以自給自足,只有少部分農產品,如大豆、大麥等需要進口。這也得益于供給側改革提高國內農產品生產體系的質量與效率,維持了我國農產品市場穩定的局面。
畜禽養殖處于農業產業鏈的中間環節。其中,飼料行業位于養殖鏈前端,經營效益易受玉米、豆粕等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屠宰及肉制品加工等行業位于養殖鏈下游,其產品受政策及市場供需影響而存在較大波動。目前,養殖行業的競爭格局主要表現還是為眾多散養戶與少數大規模企業之間的競爭。從2018年至2021年,中國前五大生豬養殖企業市場份額僅從6.3%上升至16.61%,因此大規模企業之間的競爭激烈程度相對較小。雖然經歷了非洲豬瘟的影響,生豬養殖開始規模化,但目前中小養殖戶仍然是生豬養殖行業的主要養殖來源。整體來看,當前居民對畜牧產品的需求量趨于穩定,養殖業在經歷快速發展期后已經開始進入行業的結構調整期,養殖規模化程度的提升正在帶動養殖業進入更高水平的發展階段。
二、行業特點
(一)成本控制是企業的核心優勢之一
由于農林牧漁行業產品差異化不大,因而成本控制在大部分農林牧漁企業中都是最重要的競爭力之一。業內領先企業一般都具備作業標準化和經營規模化優勢,隨著資本實力的不斷增強,其繁育技術、養殖效率、養殖規模和疫病防控能力等較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以規模化養殖企業為例,在近期豬價持續下行背景下,龍頭養殖企業因為在成本控制、疫病防控、食品安全、供貨穩定等方面有著明顯競爭優勢,在行業景氣度整體下行時以低成本來維持較高的盈利水平,并持續與散養戶和中小豬場拉開差距。
(二)行業周期性特點顯著
農林牧漁業行業受到供需關系影響會發生價格變動,然而供給量對價格作出的調整往往存在滯后,或超需求價格生產或低于需求價格生產。調整后的供給量通常適應不了變化后的需求價格,如此循環往復,進而產生周期性。
以種植業來說,農產品當前價格會對當下農業生產決策產生影響,但由于農作物需要一定的生長周期,因此當前的農產品價格只能影響下一個收獲周期的農產品供給。舉個例子,當玉米供給短缺時,國家會為了穩定玉米產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而逐步提高玉米收購價,隨著玉米價格上漲,玉米產量會逐漸恢復并且出現供大于求。當供給大于需求時,國家為了去庫存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調玉米最低收購價,而玉米價格下跌又伴隨著產品逐步下降,以期達到供需平衡。
回顧近十年玉米市場:2013 -2015年,玉米市場供給大于需求;2015-2016年,玉米價格大幅下跌,跌幅達37%;2016-2017年,玉米供需基本維持在均衡水平,隨后2017年玉米價格大漲,漲幅達20%;2018-2019年,玉米產不足需,價格微幅上漲;2020-2022年,玉米仍然產不足需,隨后從2020年初至2022年3月漲幅達89%。可見該行業呈現顯著的周期性特征。
總的來說,農林牧漁行業是一個重視成本控制的周期性行業。當我們在研究農林牧漁企業時,需要重點關注企業的成本控制能力,同時也需要根據行業的周期性特點決定自身投資策略。關于農林牧漁行業的基本信息,您掌握了嗎?
(免責聲明:本文摘自深交所投資者服務部“財務視角看行業”系列投教文章,本文僅為投資者教育之目的而發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